中国体育彩票

图片
自行车文化

Bicycle culture 自行车文化

首页 > 自行车文化 > 新闻浏览

让身边人爱上自行车出行

来源:新快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6-23 13:55

虽然,作为绿色出行工具的自行车慢慢淡出主流交通工具的行列,生存空间被“挤压”,但值得高兴的是,仍旧有不少热爱自行车出行和关注环境的“骑士”,他们身体力行坚持骑行,用行动感染身边人,希望越来越多的人爱上自行车,爱上自行车出行。

  华农女生嘉嘉:

  自行车失窃两次后,她建起了校园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

  华南农业大学的大三女生嘉嘉,大一才学会骑自行车,但她却是华南农业大学五山校区校园公共自行车服务项目的发起人。

  进入大学后,嘉嘉因为学校太大特地学会了骑车,从此爱上了自行车。但两年内,她就有两辆自行车在校园内被盗。她觉得,连学校的自行车保管系统都成问题,更 何况市区?为此,她一直思考,如何建立一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通过这个服务系统,让自行车得到更好的管理,减少失窃。

  恰好,学校社工系举办了一个专业比赛“search行动”,借着这个契机,她召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开始策划方案。

  他们团队很快做出了倡导建立校园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的方案:包括回收旧自行车并统一改装,为

  学生提供公共自行车的借用服务;优化管理,建立自动化管理系统以减少自行车失窃等问题。

  后来,她还跟一个队伍合并,推出“自行车佳缘”作为校园公共自行车服务项目的特色子项目:通过微信平台和一个自行车铭牌的挂件,倡导有车的同学顺路主动为没车的同学提供便车服务,也可因此交到朋友,营造助人自助的和谐社区氛围。

  如今,校园公共自行车服务项目得到了来自校内学生、以及学校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他们的努力下,目前华农正在逐步建立和实施校园公共自行车服务。

  文科男生雄图:

  自行车道常被占,希望广州能设计完整独立的绿道系统

  雄图是大三文科生,对自行车有一股不一般的热情,上大学后第一件事就是买一辆山地车,加入了学校的自行车协会。他说,除了学业之外,最爱的就是骑行。在学 校车协的组织下,他和心爱的山地车,从昆明到丽江,九天跨越900多公里的山路;也是这辆山地车,陪他走过广州大大小小的角落。一名来自外地的学子,骑着 自行车穿街过巷,从陌生到熟悉,一步步亲近广州。

  “自行车是我很喜欢的出行方式,跟其他出行方式很不一样,除了绿色健康外还很自由,每一段路程都是自己骑出来,能遇到很多故事,看到更多的风景。”

  雄图认为,广州的骑行文化很发达。“自行车专卖店随处可见;不仅有着各种社会人士组织的户外车协,就连各大高校也都有自行车团体。但是,广州自行车出行环境与广州发达的骑行文化并不匹配。”

  雄图发现广州的绿道不多,自行车道经常被其他车或者行人挤占,特别容易跟公交车起冲突,在市内骑车往往要减速。“如果广州能设计完整独立的绿道体系,行人 也有注重保护绿道功能的意识,那对我们来说当然非常好。”雄图说,“广州不是一座新的城市,城市建造的时候并没有相应的规划。直到这几年,自行车出行再次 被提出,规划部门新改造出来不少自行车道,在这种情况下,出行设施配套不完善也是在所难免。”雄图说,不管如何,他会一如既往地支持自行车出行,以及用自 己的热情,影响更多人信任自行车能比私家车出行更加便捷。

  对话

  “拜客一世”陈嘉俊

  “自行车友好城市”是宜居象征

  新快报:广州将重建交通慢行系统,增加自行车道和步行道路,并增设10个示范点测试公共自行车系统。拜客广州怎么看这一举措?

  陈嘉俊:对这一举措我期望及支持,政府能重建交通慢行系统,说明意识到交通拥堵不便利、机动车增长太快,导致城市动不起来的问题,这是疏导堵塞交通的根本措施。

  这次我参加世界自行车论坛,很多欧洲代表谈及交通慢行系统时都不约而同提到,也都是经历了从“私家车为主导”到“公共交通为主导”再到“公交地铁配合步行 骑行”等不同模式的转变。西欧不少城市在私家车出行分担率超过60%的情况下,都能够下决心征收道路拥堵费、压缩大城市市中心的机动车道,让位于行人和自 行车。

  而且,有城市将“公交/地铁+自行车/步行”称为“快行系统”,因为不用到处找停车位、不用担心道路拥堵,比开私家车出行省心多了。

  但我不希望广州的交通慢行系统是运动式的建设,如果仅修好自行车道设施,而不考虑骑行者的需求,则意味着这条路是没人会去用的。

  新快报:“自行车友好城市”对广州的意义是?

  陈嘉俊:自行车友好城市不仅仅是一个结果,还是一种象征,当城市对自行车友好,必然对残障人士和行人友善,出行无障碍,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如果一座城市是“汽车友好城市”,那是活在铁皮和水泥壳的生活状态,关着车厢,开着空调,不必关心空气污染和路上行人,植物多不多;人活动在一个又一个空间里,而这些活动是不会跟人和城市产生关联。

  所以我认为自行车友好城市不仅是环保意义及可持续交通的概念,其背后是可持续城市建设,甚至是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元素。

  在自行车友好城市中,必然有严谨的道路设施,具有人们都愿意骑自行车的环境。这样构建出来的,就是政府一直倡导的“自行车+公交接驳”的出行做法。

  新快报:就广州的情况,慢行交通系统的恢复和自行车友好城市实施起来是否比较困难?作为公益组织,可以做些什么?

  陈嘉俊:如同垃圾分类一样——尽管推动垃圾减量的工作难以短期见效,但这是解决垃圾围城的根本之道。同理,推动市民低碳出行的生活习惯也不容易,不过,这 不代表我们不可为,例如,能取缔现有的非法划分的路边停车位,将本应通行的空间交还给自行车,其实就已经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所以交通慢行系统和自行车友 好城市完全不是一个梦,并不遥远,关键是看社会各界和政府部门决心有多大。

  除了公共设施方面,大家对自行车出行的认识转变也不是可以短期内见效果的,这部分,民间公益组织可以借助媒体、政府、学界的力量一起去联动,将可持续、前沿的城市发展理念向市民渗透,让市民认可、支持。

摘编:admin888;   摘编日期:2015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