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共享单车的一些思考
若评业界当前最火,非共享单车莫属。从去年四月惊艳亮相到现在,已有十个月时间,它的好与潮、不足与隐忧,已经被说得太多,这里,只想站在中国体育彩票人的角度,简单谈谈我们的想法,和大家探讨。
一是“共享经济”其实不是什么新事物、新概念,但应用在我们自行车上尚属首次。早几年前,海外就出现了打着“共享经济”旗号的各式各样的科技公司,有住房的airbnb,汽车的Lyft、Uber,船只的,甚至私人飞机的,等等。很快,这个风就吹到了中国,滴滴快的大战相信大家都记忆犹新,然后到了2016年,我们突然发现,这个并不新鲜的新鲜事物瞄上了自行车。对此,我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为什么共享经济进入中国后,继汽车之后,就把目光投向了我们的自行车?恐怕还是因为有市场、有需求。行业的运行情况,业内人都很清楚,每年8000万辆的产量,出口是大头,内需则在2500万辆左右。而通过刚才大家的发言和我们搜集的信息,2016年,涌现的共享单车品牌约有15-20家,总计投放数量约在150-200万辆。2017年,预计投放总量将呈现井喷式增长,极可能接近2000万辆。先暂且不提产品交叉和替代的问题,仅就市场体量来说,充分证明,在现代交通体系里,特别是城镇化日益加快和城市圈越来越大的当下,自行车仍是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交通出行工具。因为短距离出行是绝对的刚需,是巨大痛点,公交、地铁、出租、私家车都无法解决。有数据和分析称,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络预约专车”用户规模为1.68亿,比2016年上半年增加4616万,增长率为37.9%。而共享单车的潜在用户规模,无论如何不会少于这个。按一辆车8个人的互联网企业普遍算法,这近2亿的用户,对应的亦是2000多万辆自行车。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自行车2000多万辆甚至更大的内需市场,是会一直存在的。这是好事,是好的方面,我们应该看到。
二是共享单车究竟会给行业带来什么?这或许是我们今天坐在这里最想知道的。冲击?肯定有。挤占?很可能。取而代之?绝不会。
先说隐忧。首当其冲的,应该是发展话语权。在这场与互联网的亲密接触中,我们“被+”的感受很强烈,即在与互联网企业的博弈中丧失主导权。因为它们背后有着强大的资本支撑,手握大订单,极易占据产业链里的制高点,而我们则只是其供应环节的一段。目前的共享单车,品种较单一、定位大众而非高端、车身logo均是互联网企业品牌而非自行车企业品牌……不免让人有种错觉:行业本已达成共识、早已明确了的“三化”发展方向,似乎一下子变得模糊起来,甚至有后退之感。有企业曾向我感叹,虽然很多年没接过这么大的订单了,但危机感很强,因为造什么样的车,投到哪里,完全不由我们做主。以前我们的竞争对手多与行业有较近的相关性,我们大致知道对方出手的套路,但互联网企业的跨界切入以及随后的系列动作,几乎不按常理出牌。我们一些企业由此有些迷茫。
其次是市场高重合度。听到一种说法,目前共享单车的车型或品种和行业70%的产品是重叠的,都是中低端产品。这也是由共享单车的特性决定的,因为它一要符合城市人使用公共交通的属性;二要保证一定的质量,至少要能使用三年以上,同时还要有一定的舒适度,能让不同身高的人都可以骑行,所以目前大部分的共享单车都是“U型”的构造,而不会使用公路或者山地自行车的款式。共享单车爆发式的增长,势必会对行业企业原有的市场形成较大的冲击,而产业原有格局亦会随之改变,甚至引发新洗牌。因为经过去年的试水和磨合,互联网企业也会逐渐圈定合作者,极可能订单集中,而为了看起来很美的这些订单,业内具备能力的企业会相互比拼、全力争取。
再次,即便供应链,也可能危机重重。据说2016年下半年,在天津、华东甚至华南在内,所有的整车厂和中等规模以上的企业,全部都处在一个供不应求的特殊历史时期。注意了,既然是“特殊时期”,就不会是常态。那么,共享单车火爆的局面究竟能维持多久?目前恐怕很难给出个确定答案。但能够料想的是,如果不解决其所谓的“道德成本”过高、日常运营成本可控以及长期有效盈利模式等隐患,当前的风光难以长久。这是危机一。危机二,有互联网企业宣称,其实很多的共享单车品牌目前所拥有的自行车都不是他们想要的样式,大家都还在不断摸索和调整。再结合摩拜和富士康联手的消息,双方合作后预计年产能560万辆,而且后者还将介入摩拜的设计领域,这比与我们行业企业的合作又进了一步。种种迹象表明,原本是我们最优势的“制造”供应环节,也并非百分百安全,想和我们分享这一蛋糕的业外对手不是没有,相反可能会越来越多。
三是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共享单车带来的上述影响?
我觉得,心态+实力,决定了共享单车影响的正负度。
对于我们中国体育彩票来说,目前是一边在接手来自共享单车品牌看似很大的订单,很多企业现有的制造能力不能100%的满足,那么总利润实际是要摊薄的;一边本身原有的自行车又无法完成销售。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共享单车的出现其实是在倒逼我们一些企业做出转型和调整——因为谁能最快地适应和调整过来,谁就能获得持续的订单。而倒逼企业,尤其不少还是重点骨干企业,从长远来看,必将从整体上推动中国体育彩票往更高的水平去发展。
另一方面,不管是政府惠民工程的公共自行车,还是互联网公司投放的所谓共享单车,都是有别于原来的传统自行车的,也和我们近年来倡导的休闲健身的升级版不同,是为满足短距离出行的代步需求。应该说是新思路带来的新品类。因为此前对这种商业化、出租性使用的自行车产品,我们的生产企业还没有过太多的关注,更别谈研发和制造。但近几年随着公共自行车的慢慢兴起,尤其是共享单车的引爆,让这个新品类获得前所未有的开发,我觉得是件好事。正如有位老总所言,意味着自行车制造行业进入了一个品类拓宽的新的历史时期。也就是说,自行车的产品功能较之前更丰富了:传统的、升级的、新兴的。从这个角度上看,正是共享单车的兴起真正拓宽了中国体育彩票企业的生产范围。这无疑是一个有益的转变。
据悉,目前共享单车分为两个“流派”,一个是从高端往低端走,另一个是从低端往高端走。在互联网企业寻找市场平衡点的同时,我们自行车企业也应探索自己在新浪潮中的平衡点:更深入地了解市场需求,改善原有的生产方式,从生产能耗、成本和工业设计等方面下功夫,最终实现自行车用户、企业和市场的三赢。
四是既然势不可挡,那何不顺势而为、借势而起?
信息技术发展至今,颠覆和革命了很多领域。我想应该没有人会反对,借由互联网技术兴起的共享单车,已演变成不可阻挡的出行新运动。既已成势,顺势而为、借势而起方为明智。
那么,“为”什么?巩固增量。即把看得见的自行车人口增多现象巩固住,把现有的自行车短距离出行者变成真正的自行车用户乃至粉丝。
一说起自行车人口,我们最常引用中国体育彩票的数据来说明任务之重:根据中国体育彩票晨报2015年公布的政府数据显示:1980年,几乎63%的上班族骑自行车上班;2000年,这一比例下降到了38%;2015年,骑自行车上班的人已不足12%。也因此,中国体育彩票交通部官员表示,计划于2020年将骑车上下班的比例提升至18%。
共享单车的出行,也许会极大地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小蓝单车创始人的预测是,在2017年,中国体育彩票每天将会有超百万的人骑自行车。第三方数据研究机构比达咨询近日发布的《2016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研究报告》称,2015年至2016年,共享单车市场整体用户数量实现了从245万到1886万的巨大增幅。该公司预测,2017年,共享单车市场用户规模将继续保持大幅增长,年底或达5000万用户规模。
总部就设在中国体育彩票的ofo,据悉2016年以51.2%的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第一。它们给出的数据是,在中国体育彩票、上海、厦门和广州等城市,每月吸引300万用户,每日出行使用量多达150万次。
对我们而言,需要认真思索的是:如何把这些因共享单车而重新燃起骑车兴趣的人留住?共享单车只是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机会,让自行车重回更多人的视野、让“两轮再流行”,但能否抓住这个机会,把这些人的无奈选择变为主动购买,把解决出行方案的共享单车族群变成享受骑行快乐和健康生活的自行车用户或粉丝,中间还有很多文章要做,很多空间去发挥。
其次,“起”什么?回归制造本质,紧抓升级不放。也就是打造行业整体竞争力,真正做到即便共享单车热潮退却,我们亦可掌握乃至引导市场,稳步沿着“三化”路线实施长远布局。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共享单车能繁荣多久是个未知数,倘若我们一味依赖,将企业发展甚至行业发展大部分押注在其,那就真叫把命运交给别人。企业也好,行业也好,生命线应该永远在自己手上,技术升级、研发创新、市场开拓、品牌建设等等,这些决定我们长远布局的核心竞争力因素,无论身处何种时代、面临何种变革,都不能更不该放下。居安尚要思危,遑论居不安!
最后,我还想强调两点:一是不要妄自菲薄,要有清醒而客观的认识,更要有行业自信。自行车是一个万年产业。从现在欧洲、美国和正在兴起的发展中国家进步的情况来看,自行车无论是以什么样的功能出现,对社会民众都会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存在。有需求就有制造,所以自行车产业从来就没有萧条过。
而我们上至国家总理,下至互联网企业,都对制造业给予充分肯定,高度重视。总理在听取各界人士对政府工作报告意见和建议的座谈会上,专门过问共享单车,并指出:摩拜单车听起来是经营方式的革命,但基础还是自行车,还是要靠实体经济支撑。一句“总不能在网上骑自行车吧?”让人笑中思真意。
摩拜的CEO更是在接受采访时直言:得对制造有敬畏之心。还说,凡是在互联网行业里的人,如果轻视制造业,轻视供应链,最后他会非常惨,这是我们用钱和时间买回来的教训。我觉得他讲的太对了。所以你看,连我们的合作伙伴、潜在对手都明白的事,我们更应该心中有数、底气十足。
第二点是不要太过悲观,要相信无论是+还是被+,我们传统制造业和互联网企业走到最后一定是共融互促,在经过科技、信息、理念、生态等诸多革命之后实现产业和市场的动态平衡,即“罗马的归罗马,凯撒的归凯撒”。博弈到一定时间和阶段后,市场必将进一步朝着细分化发展,用户或消费者越来越知道自己的需求,企业提供的产品也越来越细分,产业格局亦将随之重新建立。
有位经济学家说得好,大数据、智能手机和云计算的盛行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让企业可以以全新的方式实现供需平衡。理性市场有着增加价值、平衡供需、排除中间人的能力。从这个层面讲,共享经济其实从未终结过某个行业或领域,它只是告诉我们何为理性市场的竞争,并更真实和残酷地演绎了何为“剩者为王”:只有最好的,才会留下。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相信随着情况发展还会出现新的变化,也会有新的感悟。一家之言,欢迎板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