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期待“无车日”更多突破
9月22日,上海将迎来又一个“无车日”,按照惯例,本次“无车日”还将划定“无小汽车示范区域”,同时开展绿色出行等宣传展示活动。
从2007年首个“无车日”开始,上海以及全国其他大城市举办“无车日”已有5年时间,虽然“绿色出行”的口号渐入人心,可在不少开车者眼里,“无车日”本身的兴奋,随着年复一年的举行而有所衰退,普通市民参与的热情也还不够高。笔者认为,提升老百姓非机动车方式出行的便利程度,应该成为“无车日”延伸效应的关键。
“如果无车日这一天,我不开车或者少开车,会影响自己的出行吗?影响的程度有多大?”——这是有车族常思考的问题,当听到广播里倡导“不开车出行”,看到一些青年团体的呼吁,本来想干脆今天不开车上班了,可转念一想,其他出行方式太麻烦,不是时间成本太高,就是出行太不舒适,往往只能作罢,最终还是选择开车出行。
其实,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以及非机动车道、行人道建设是否完善,管理是否到位,是老百姓会否放弃开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里,上海可以努力的地方还不少。
例如,网络上常有人呼吁,上海能否出张“自行车出行地图”,把自行车的行车路线、注意事项等统统标明,这能让自行车骑车人和爱好者一目了然。确实,记者在欧美等西方国家采访时,常常看到这样的地图,有的虽然不是专门的自行车地图,但地图上准确无误地标明了整个城市的自行车道,让人羡慕。在上海,“自行车道”的设置还不多,由于人口众多,难以做到像西方发达国家城市那样的随意骑行。但无疑,提倡自行车出行、自行车运动是未来趋势,因此,适时出台一张全面客观的“自行车出行地图”,对于绿色出行是件好事。
再例如,P+R(停车+地铁)换乘模式的完善也很重要。上海虽然已经建设了6个P+R停车场,但6个停车场冷热过于不均,在汶水路、大场镇等新建停车场门可罗雀,停车率有时不到10%;而淞虹路等处的停车场却供不应求,有时抢不到停车位置。应该说,随着都市生活圈的延伸,大量上班族期待着开车到地铁站,停车后“无缝衔接”转乘地铁,这也是国际大都市减少中心区交通压力的最佳办法,在上海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如何从热闹的P+R停车场中汲取经验,从冷清的P+R停车场中看到在规划、便利程度等方面的不足,并尽最大可能地把P+R停车场纳入新建地铁线和地铁延伸线的规划,让更多的居住于市郊、工作在市中心的白领们习惯这样的出行模式,是提倡少开车、开车少进中心城区的关键之一。
“无车日”本身是一个符号,它的延伸效应,应该更多地体现在对“绿色出行”基础环境和配套措施的提升上。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在做好诸如“无小汽车示范区域”的示范效应的同时,采取更多措施,设立指标体系,甚至每年公布上海“无车出行方便指数”等,更切实推进“绿色出行”,让无车日延伸效应落在实处。
摘编:admin; 摘编日期:2012年9月18日